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编经济师实用手册工业企业分册》第15页(2867字)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研究人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的规律。

1.行为的产生

从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说明,行为产生的一般模式是:人的行为由一定的动机驱使,而这种动机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故称需要是行为之源。

(1)需要:即人们的某种欲望或期求。它是一切生命体的本能,没有需要就没有生命。但人的需要与一般生物的需要又有不同之处:

①人除了有低级的物质需要外,还有高级的精神需要;②人的需要是通过有意识的劳动来满足的;③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随之又会出现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果一个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即行为受到挫折,就会产生失望和失意感,并必然要寻求其他的补偿,若引导不力,就可能出现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行为。

(2)动机:即能引起人们活动,并推动此活动去满足本身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动机。

①低级动机,是由衣、食、住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引起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旦得到满足,这种动机就消失了。所以,缺乏持久性,不能真正的调动起积极性。②高级动机,是由信仰、抱负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引起的。能产生高尚、勇敢的行为,具有持久性,是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驱动力。

(3)行为: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一定动机驱使下所进行的活动。如果其活动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就是积极的好行为。

科学地分析人们各种行为的根源(需要),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

2.行为的动力

产生行为的动力,包括:充足的动力源和有力的制约因素两个方面。能否正确地运用两者,将影响其他管理原理和原则的效能。

(1)三种基本动力源: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

物质动力体现在物质鼓励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推动力非常强大,但只能产生低级动机。

精神动力体现在尊重人们的尊严和人格,尊重知识和人才;鼓励学习上进,讲真话和大胆提建议;肯定人们的努力和成绩,并使其感受到享有公平待遇。这是能产生高级动机的本质动力。

信息动力体现在提供进修、参观、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和方便;经常组织工作成果,总结撰写论文,并推荐出去发表或表演;完善的信息系统不断提供各种信息。这是能增长人们的知识、才干,使其扩大抱负,发挥创造性的动力。

(2)动力的实施要点:三种动力要综合运用,适当搭配,适时调节各种动力的轻重;把握好每种动力的适当“刺激量”;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制约不好的行为,使各种行为受到控制。

3.行为的控制

研究和掌握行为的规律,实质上是为了控制人们的行为,其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按照预定的组织目标去活动。控制行为的方法,与对人的基本认识相对应,体现了两种对立的观念。

(1)在传统管理观念指导下,是以监督和管制为主的方式,以单纯的经济利益为动力,用强制惩罚甚至威胁的手段,迫使人们被动地服从组织目标。

(2)现代管理观念确立后,则是以引导和激励为主要方式,以精神、物质和信息的适当搭配为动力,用有意识的不断引起人们的某种欲望,促使其产生和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动机与行为。从而自觉地服从组织目标。

4.行为的合成

为了达到有效控制行为的目的,除要充分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还必须有效地将个体行为合成为1+1>2的群体力。因为,企业组织是一群体,其生产经营过程需要这个群体合理分工和齐心协力来完成。所以,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个体行为合成的群体力。如果个体行为的目标不一致,有可能积极性越高,对组织的破坏力越大。

(1)充分发挥群体的结构效应。是指利用不同的个体成分组合所得到的群体效果。组合得当,群体合力大,工作效率高;反之,群体涣散,冲突多,内耗大。群体结构有“同质型”和“异质型”两种,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

同质结构是由知识、能力、气质、性格和年龄等因素相近的个体构成,适用于完成较简单的任务。

异质结构是由上述各因素不同,但相互具有取长补短的“互补”作用的个体构成,故又称为“互补结构”,适用于完成复杂的任务。企业领导班子应该是异质结构的群体。

(2)大力协调好群体关系。群体中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们在工作中的心理联系是和谐的。为此,需确立健康的交往准则;增加人们的交往频度;重视双向性的情感沟通,使群体中的成员不断加深对工作、群体以及他人的情感,从而增强群体力量。

(3)研究和改善行为合成的方法。是指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去研究在工作时间和在业余时间,有助于行为合成的各种手段,并积极的实施。一般来说,以下方法是有效的:

——推行目标管理和责任制;

——创造群体士气和凝聚力,即群体的工作精神和整体精神;

——利用群体规范和压力,包括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以及有意倡导而形成的非明文约定的风尚;

——正确处理群体的冲突和竞争,积极引导正常性和建设性的冲突,预防非正常性和破坏性的冲突;在提倡竞争的同时,要强调互助合作等;

——重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即对群体成员中,因各种原因而自然形成的非正式小群体,要正视客观,积极引导,区别对待,支持和疏导相结合,充分发挥积极因素。办法是:保护积极型;疏导中间型;争取教育消极型;依法处置破坏型。从而促使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有益合成。

上一篇:弹性原则 下一篇:管理成果及其评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