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鉴赏要诀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珠宝收藏与投资全书下卷》第311页(12324字)

俗话说“神仙难断寸玉”,“玉石无专家”,可见鉴别和评价翡翠玉石并非是件容易的事。长期以来,从事翡翠贸易的玉石商和研究工作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规律来判别翡翠及其制成品的优劣,这就是从翡翠的色、种、水头、地、瑕疵和裂隙以及形状、重量和工艺等多面来综合评价。

1.翡翠的颜色

翡翠在自然界的颜色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其品种有绿色、红色、黄色、紫色、蓝色、白色和黑色等,以绿色为上品。形成翡翠颜色众多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矿物组合以及铬、铁、钻等致色离子含量高低。各种颜色又因色调、浓度和相互间的搭配,使得翡翠成为世界上颜色最丰富的一种玉石,被誉为玉石之王。

(1)绿色。

又称“翠”色,是翡翠中最具商业价值的颜色。纯正的翠绿色是由Cr3+取代硬玉晶体中的Al3+而形成的,因其色调、浓度、均匀度以及透明度的不同,翡翠的绿色品种繁多,富于变化。民间有三十六水、七十二豆、一百零八蓝之说,形容翡翠的绿色变化多端。珠宝界则依据“浓、阳、俏、正、和”,“淡、阴、老、邪、花”这十字口诀来评价翡翠的绿色。所谓“浓”就是绿色饱满、浑厚、浓重而不带黑色;绿色浅,色力弱则为“淡”。“阳”是指颜色鲜艳、明亮、大方;绿色昏暗,没有光彩则为“阴”。“俏”是指绿色均匀柔和,能与“底”、“水”相互协调;若绿色呈点状、峰状、块状等不均匀分布则谓之“花”。

翡翠绿色的俗名极多,且都十分形象通俗。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种类型:

①按色调的正与偏分类

A.正绿:又称“宝石绿”,是一种不含任何偏色的翠绿色,绿色纯正,色泽鲜艳,分布均匀,质地细腻,是翡翠中的最佳品种。包括祖母绿、翠绿、苹果绿和秧苗绿等四种颜色,其中祖母绿和翠绿色泽浓艳、纯正,且祖母绿的色饱和度(即绿色的浓度)比翠绿要高苹果绿和秧苗绿在明亮的浓绿色中略显一点黄味,仍属正色,而前者的色饱和度高于后者。

B.偏黄绿:色调中等、绿色中略带黄色。

a.黄阳绿:微透明或半透明,翠色鲜阳,微黄而明亮,如初春的黄阳树新叶。

b.葱心绿:像葱心一样娇嫩的绿色,略带黄色色调。

c.鹦哥绿:微透明或半透明,绿色娇艳,如同鹦哥的绿色羽毛。

d.豆绿:微透明或不透明,绿如豆色,是翡翠绿色中最常见的一种,有“十绿九豆”之说。玉质较粗,档次不高。带青色者,又称“豆青”或“淡豆”。

C.偏蓝绿:色调偏暗,绿色中赂带蓝色。

a.蓝水绿:透明至半透明,绿色浓且微偏蓝,内部纯净少瑕,玉质细腻,地和水融为一体,属高档翠玉。

b.菠菜绿:半透明,绿色中深,带蓝灰色调,似菠菜韵绿色,不够鲜艳。

c.瓜皮绿:半透明或不透明,色欠纯正,绿中闪青,类似西瓜皮的颜色,有时呈墨绿色,色不匀。

d.蓝绿:绿中明显带蓝,绿色暗而不鲜明。

e.见绿油青:半透明,带较深的蓝色调,只有灯光照射时才显绿色。

D.灰黑绿:色不鲜艳,色调发暗,绿色中央带灰黑色,一般档次不高。

a.墨绿:半透明或不透明,色浓重,偏蓝黑色但不失协调,质地纯净者为翡翠中之佳品。

b.油青:透明度较好,绿色较暗,颜色不纯,掺杂蓝灰色调,显得比较沉闷。玉质细幼,玻璃光泽但表面似带油性,又名“油绿”。颜色可由浅至深,色深者称“瓜皮油青”,色浅者称为“鲜油青”。属中低档品种。

c.蛤蟆绿:半透明或不透明,色不纯正,带蓝色或灰黑色调,擀地中常有棉柳出现。

d.灰绿:透明度较差,绿中带灰,颜色中到浅,分布均匀。

②按绿色的浓艳程度分类

A.艳绿:透明或半透明,绿色纯正、均匀,色浓艳、色偏深时为老艳绿,属名贵品种。

B.阳俏绿:绿色鲜阳明快,如一汪绿水,色正且嫩,惹人喜爱。

C.浅阳绿:微透明或半透明,绿色浅淡而鲜明,纯正,入眼漂亮。

D.浅水绿:绿色淡而均匀,但不鲜艳,透明度较好。

绿色的浓淡厚薄还可用“色力”一词来衡量。譬如一个浓艳满绿的戒面,无论摆起来从各个角度看,或者拿起来悬空着看,都不减色,称之为色力足,又叫“亮水”;若摆着看,绿色为浓,但拿起来看,却显得浅淡,这叫色力不足;还有一种是摆起来看发暗,透视起来看又显绿,俗称“罩水”。

③按绿色的形状及均匀程度分类:

A.满绿:通体均匀的满绿色。

B.雾状绿:深浅不匀的全绿色。

C.梅花绿:绿色不均匀,呈粒状、斑点状分布,又称“点之花”或“满天星”。

D.带状绿:又称“带子绿”,绿色呈峰带状。

E.金丝绿:透明度好,绿色浓而阳,呈丝状断断续续平行排列。玉质温润、柔嫩,有温文尔雅之感。内部棉绺、瑕疵较少,属高档品种。

F.花青绿:绿色的形状不规则,分布不均匀,颜色有深有浅,质地可粗可细。底色为淡绿色或无色,透明度差时绿色显得呆板。常伴有白色的棉绺出现,属中低档品种。

G.疙瘩绿:绿色呈大小不等、互不相连的团块状分布。

④按颜色与质地及透明度的关系分类:

A.玻璃绿:如玻璃般的明亮透明,绿色鲜艳明快,与地子融为一体,相互映照,显得格外匀滑娇艳。

B.干疤绿:绿色好,但不透明,绿色和地子不能相互映照,缺乏“灵气”。

C.白底青:玉质细腻,洁白如雪,透明度差。绿色艳耐看,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斑点状。绿、白分明,多用作雕件和挂牌等。

观察翡翠的绿色,一定要在自然光下进行,而且要避开太阳的直射光。不能用一般的灯光及透射光进行颜色评价。因为在灯光下观察绿色,一般都比在自然光下观察时显得漂亮,而在透射光下观察翡翠,其绿色的均匀程度要比自然光下显得差些。

(2)红色和黄色。

俗称“翡”色,是次生作用形成的颜色,往往分布在风化表层之下,或沿翡翠原石裂隙分布。红翡多为玉石的表皮部分,又称“红皮”或“红雾”,由赤铁矿浸染而成。天然质好色好的红翡玉难得一见,可遇而不可求。最好的红色称“冠红”,红色亮丽鲜艳,玉质细腻通透,为红翡中的上品,其色泽可能是由于含有少量的CaCO3所形成的。苏富比拍卖行曾拍卖过一个极好的亮红色红翡雕件,价格高达380万港币。

常见的红翡多为棕红色或暗红色,使人有“暗暗游游”的感觉,厚实而不通透,玉质偏粗,但多带杂质,价值不高,红翡一般可在雕件中作俏色雕琢,有时与翠色和紫罗兰色共存在同一块玉石中,俗称“福禄寿”或“桃园三结义”,由它制成的翡翠手镯等饰品非常惹人喜爱,倘若“水”好质佳,则价格不菲。

黄翡位于红翡之上,更加贴近表皮,由褐铁矿浸染为主而形成“黄雾”。多数黄翡混浊不纯,常带褐色,不够阳也不够透。通常将黄色翡翠加热形成深红或鲜红色调的红翡。天然优质的黄翡又称“金翡翠”,呈橘黄色或蜜糖色,晶莹透亮,色鲜又匀,属黄翡之上品,较为罕见。

(3)紫色。

俗称“青色”,一般较淡,好像紫罗兰花的颜色,又称“紫罗兰色”。根据紫色的色调不同,可分为粉紫、茄紫和蓝紫三种。

①粉紫。

紫色中微带粉色,质地比较细腻半透明,内部棉绺较多。在被作为底色使用时,称为“藕粉底”。

②茄紫。

紫色中带有茄子般的绛红色,质地粗糙,肉眼可见其矿物颗粒。透明度较差,内部有大量棉绺。

③蓝紫。

紫色中带蓝,质地粗糙,几乎不透明。常混有淡褐色或白色的棉,档次较低。青色较淡,且多不通透,一般不适合作戒面,常用于大型雕件或小挂件,若在同一块玉料中同时存在淡紫色和浅绿色,财称为“青带彩”,是做雕件难得的好材料。色浓艳,玉质细腻,透明度高的紫罗兰玉十分少见,价值极高,尤其深受欧美人士的喜爱。

观察紫色翡翠时应注意避免黄光,因为黄光会使紫色的色调加深。

翡翠颜色的价值,以“浓、阳、正、和”的绿色为贵,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东方瑰宝”的美誉。春色和翡色被用作巧色雕琢时,令雕件栩栩如生,充满魅力,若能与翠色相伴则身价倍增。蓝色的存在会降低绿色的鲜阳度,白色和灰色价值不高,而黑色或棕色的存在给人一种暗而脏的感觉,因此会降低翡翠原有的价值。

2.翡翠的透明度

翡翠的透明度俗称“水头”,透明度高的翡翠显得非常晶莹透亮,有种“水汪汪”的感觉,行话形象地称之为“水分足”,它能够将翡翠的绿色映照得更加美丽、滋润,令人陶醉。水头好的翡翠,其颜色是活的而且具有动感,这是因为光线进入翡翠之后无数的小晶体产生折射的结果。如果光线大部分不能透过翡翠的表面,翡翠的颜色就显得死板、呆滞、不吸引人,行话称之为“水不足”或“干”。通常可以用聚光电筒来观察翡翠的透明度,并且用光线照入的深浅来衡量水头的长短,如3毫米的深度为一分水,6毫米的深度为二分水,9毫米的深度为三分水。

翡翠是由多晶质颗粒组成的集合体,所以水头好的翡翠是很难得的,大多数的翡翠是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翡翠的结构,矿物种类及比例关系对透明度的影响很大,透明度好的翡翠玉质细腻,是由于在长期的变质作用下产生动态重结晶的结果,使得结构趋向均一,减少了矿物颗粒间的漫反射,从而增强了光学效应。矿物种类的增加也会影响透明度,成分越单一,透明度就越好。另外,翡翠的厚薄和自身颜色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透明度的感觉,颜色浅、厚度薄,透明度的感觉就好;反之,颜色深、厚度大,透明度的感觉就差。

透明度是评价翡翠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翡翠颜色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的颜色条件下,透明度越高,颜色越美观,价值也就越高。相反,若翡翠自身的颜色很差,即使透明度很好,其价值也有限。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翡翠饰品,透明度对颜色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戒面、耳环和小件的首饰,翡翠的颜色就比透明度重要;而手镯、挂牌等大件的首饰,在某种情况下透明度就显得比颜色更为重要了。

根据翡翠的透光程度,可以将翡翠的透明度大致分为透明、较透明、半透明、微透明和不透明五种类型。

3.翡翠的结构

翡翠是由硬玉为主要矿物成分的辉石族矿物和角闪石族矿物或钠长石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其典型的结构为纤维交积结构和粒状镶嵌结构。硬玉矿物的解理面和双晶面在翡翠表面表现出一种用肉眼或放大镜可见的大小不同的片状光,这种像小雪片一样的反光称为“翠性”,是翡翠所特有的标志。翠性根据反光的大小亦有不同的名称,大的叫“雪片”,小一点的叫“苍蝇翅”,最小的称为“沙性”或“沙星”。翠性的大小是由翡翠晶粒的粗细决定的,晶粒大则翠性大,质地粗糙,一般为半透明至不透明;晶粒小则翠性小,质地细腻,一般为透明或半透明。

翡翠粒度的粗细可分为以下四级:

(1)致密级: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时很难看硬玉颗粒和翠性,透明度高,俗称“肉细”、“种老”,是高档货的品质。

(2)细粒级:放大镜下能看见硬玉颗粒和翠性,较透明至半透明,颗粒直径小于1毫米。

(3)中粒级:硬玉晶粒的直径为1~3毫米,半透明至微透明,翠性明显。

(4)粗粒级:颗粒直径大于3毫米,微透明至不透明,俗称“肉粗”、“种嫩”,翠性明显可见。

4.翡翠的地子

翡翠中除去绿色以外的部分称为地子,民间亦称为“底”或“地张”,绿色存在部位的质地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地子。地子不仅反映了底色和结构特征,还反映了翡翠的干净程度和透明度,即水与色彩之间的协调程度。地子的颜色有白色、油青、紫色、淡绿和花绿等。

也有人把底色称为“晴”,如玻璃水带青晴,玻璃水带蓝晴等。翡翠的地子应细腻均匀,透明度高,才能把绿色衬托得更加美丽娇艳。

地子的种类很多,根据颜色、结构和透明度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透明或较透明的地子。

①玻璃底:明亮透明如玻璃一般的地子。是翡翠质地中最佳的品种,即使在10倍放大镜下也难见翠性。此种玉质的翡翠出现高绿的可能性较大。

②冰底:底色淡或无色,清澈透明,晶莹如冰,内部无杂质,石花较少,可谓水清地好。若制成手镯戴在手上则给人一种冰清玉洁的感觉,惹人喜爱。

③蛋清底:玉质细腻,较透明,色如生蛋清的地子。

④芙蓉底:也称“糯化底”,较透明,玉质较细,结构均匀。在10倍放大镜下能感觉到有颗粒,却找不到颗粒的界线,民间称此现象为“起糯”,或“糯化”,这是翡翠在形成后期遭受重结晶作用的结果。

⑤鼻涕底:底色不够透亮,感觉稍闷,如清鼻涕般的地子。

(2)较透明至半透明的地子。

①青水底:较透明,微带青绿色的地子。

②灰水底:较透明,略带灰色调的地子。

③紫水底:较透明,带紫色的地子。

④浑水底:半透明,浑浊不清的地子。

⑤藕粉底:半透明,似熟藕粉一样的地子,常带有粉色或紫色。

(3)半透明至微透明的地子。

①细白底:玉质细润、底色洁白的地子。

②白沙底:色白而具有沙性的地子。

③灰沙底:色灰而具有沙性的地子。

④紫花底:青色而带石花的地子,又称“瓜底”。翡翠常呈暗绿色或飘蓝花。

⑤白花底:色白而质粗,带有石花的地子。

(4)微透明至不透明的地子。

①瓷底:质地如同瓷器,底色为灰白色,显得呆板。

②芋头底:灰白色,肉粗,不透明的地子,像煮熟的芋头一般。

③干白底:色白水短,光泽不强的地子。

④豆底:翠性明显,晶粒粗大,肉眼可见,水头差,一般不透明。

(5)不透明的地子。

牙底:底色白,不透明,质地粗糙,似马牙的地子。

②香灰底:色如香灰,质地粗,水头差。

③石灰底:色如石灰,且石性特点突出。

④干青底:底色带青,质地粗糙,石性石花粗大的地子。

屎底:质粗水短,底不干净,常见黑褐色或黄褐色,犹如狗屎一般。

底以质地坚实、细润、水分足、底色均匀、漂亮为好。玉质细、硬度高的翡翠抛光后,表面非常光滑,在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称之为“玉气重”;地子洁净通透,才能显现其中的绿色,给人以碧绿如滴的感受,此现象称为“放晴”。因此,地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翡翠质量的等级和价值。

地子与绿色的关系极为密切。通常绿色与结构细腻的翡翠有一定的依存关系,翠性越小,结构越细腻,则绿色越好。但也有相反的情况,所谓“狗屎地出高绿”就是一个例证。显然狗屎地子不好,质地粗糙,色很难看,而在这种地子中的绿色却可能表现为很细润,色很漂亮。前面提到的“干疤绿”和“白底青”等两种绿色也是在不好的地子中出现较好的绿色,但它们的价值与底好色正的高档翡翠相比要逊色得多。有时绿色部位要比地子细腻,水头也好一些;而有时绿色部位要比地子粗糙,水头也差一些,这其中的某种内在联系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地子与绿色之间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关系,就是照应关系。通常所说的“地子吃绿”和“绿吃地子”,说明了地子与绿色二者之间的相互照应、融和、渗透的特点。如果地子不好,水头差,绿色不能与周围的地子相融和、相照应,不能扩大绿的范围,即使很好的绿色也会显得呆滞,缺乏生气,甚至对绿色造成一定的损害,即所谓的“地子吃绿”。如果地子质地细腻,水头好,对绿色的照映程度好,使得绿色柔和均匀,扩大了绿色的范围,绿色与地子能互相融和,绿色把周围一部分地子“吃”过来,则称为”绿吃地子”。具有照映特点的翡翠,绿色往往更加匀润而娇艳,其质量和价值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5.翡翠的种

“种”是翡翠的绿色与透明度的总称,也是翡翠结构与质地的表现形式,是评价翡翠优劣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懂得欣赏翡翠的人,非常重视选择种好的翡翠,有的人似乎将种看得比颜色还重要,故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之说。行内还有句话就是,“种好遮三丑”,指的是有种的翡翠不但可使颜色浅的翡翠显得晶莹漂亮,而且可使不够均匀的颜色由于相互映照而显得均匀,更可使质地不够细的翡翠显得不明显。所以有经验的行家都很注重翡翠种的优劣。翡翠原料,尤其是做手镯的原料,不怕没有色,就怕没有种。

传统上一般将翡翠分为老种、老新种和新种,也有的称为老坑种、旧坑种和新坑种。老种就是指那些结构致密,绿色纯正、分布均匀、质地细腻、透明度好、硬度大的一类翡翠;新种指翡翠的玉质疏松,透明度差,晶体颗粒较粗,肉眼能见翠性;老新种则介于二者之间。种的新老并不代表翡翠形成时间的早晚,而是反映了翡翠后期改造的完全与否。优质的翡翠是硬玉岩经过多次的后期改造而形成的,硬玉岩后期经动力变质,含Cr3+,离子热液的交代形成了矿物颗粒细小均匀、成分单一、结构紧密、硬度大、颜色均匀鲜艳、具有良好光学效应的优质翡翠。新种翡翠和老种翡翠既可生于原生矿床,也可产于次生的砾岩砂岩沉积矿床。只是砾岩砂岩沉积矿床是原生翡翠矿床经过风化破碎、搬运分选而成,一些结构比较疏松的翡翠在此过程中风化,不复存在,而存留下来的大多是结构紧密、硬度大的优质翡翠;另外原生矿床可能具有品质上的垂直分带性,矿床上部较下部品质好,而上部已剥离风化成为外生矿床,故现在在第四纪砾岩矿床和现代河流沉积矿床中多产出品质优良的老种翡翠,而正在开采的原生矿床多是新种翡翠。

根据翡翠的色、透明度和质地等特征,也可将翡翠分为老坑(玻璃)种、冰种、芙蓉种、金丝种、干青种、花青种、豆种、油青种、马牙种等等。

(1)老坑种。

老坑种颜色浓绿,分布均匀,艳丽而且明亮,符合浓、阳、正、和的要求。质地较细腻,透明度较好。若是玻璃底,则绿色的质感更好,鲜艳夺目,此品种称为老坑玻璃种,产量稀少,是翡翠众多品种中最具保值效果的珍品,很值得收藏。

(2)冰种。

又名“子儿翠”,多产于河流沉积矿床,水头特佳。冰底,色淡或无色,属“有种无色”的翡翠。一般含杂质、棉绺较少,晶莹透彻,是做手镯的好材料,属高档品种。

(3)芙蓉种。

芙蓉种就像芙蓉花,香味清淡,肉眼观其色正而不邪,不带黄色调。糯化底,玉质较细腻,非常耐看,属中高档品种。若该种翡翠上出现深绿色的脉,则称为“芙蓉起青根”,价值很高。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有一支芙蓉种手镯,因其上具有鲜绿色的脉,竟拍卖到200万港币。

(4)金丝种。

金丝种色泽鲜艳明亮,使人觉得翠中含金光,其绿色呈丝状断断续续排列,虽不像老坑种的色那样匀和;但水好、底好,颇受推崇。根据金丝种绿色的丝路条纹的生长方向,可进一步做如下划分。

①顺丝翠:翠色细如游丝,丝路顺直平行,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是最美的金丝种,价值较高。

②乱丝翠:翠丝杂乱如麻絮,或像网状的瓜果筋络,无明显生长方向性。

③黑丝翠:内部间杂有黑色丝纹,质量低劣。

④丝片翠:绿色色丝排列极密,平行排列且连接成片,肉眼看去,不似丝状,却似片状,虽然骤看难见翠丝方向,但用10倍放大镜观察,仍可见一定方向性。金丝种翡翠的质量与价值是看绿色的浓淡、正邪、绿色色带所占的比例多少,以及质地的粗细来确定的。颜色条带粗,所占面积比例大,颜色又比较鲜艳纯正的,属高档品种;反之,绿色色带稀稀落落,色又浅淡的,价值就不高。

(5)干青种。

干青种是硬玉晶体中的Al被Cr部分或完全地替代,而形成了钠铬辉石(NaCrSi206),此类翡翠绿色浓且纯正,透明度差,底干,玉质较粗,矿床颗粒形态呈短柱状。干青种翡翠一般只能做成薄的戒面或玉片,使其显得通透一些。历史上的名玉“绮罗玉”就是此种类型。

(6)花青种。

花青种是缅甸翡翠中分布较广泛的一种,其绿色分布呈脉状或斑点状,不规则或不均匀。按质地可进一步细分为:豆花花青、马牙花青和油底花青等,属中低档品种。

(7)豆种。

翡翠“十有九豆”,说明其常见,其矿物晶体颗粒粗,肉眼易见,多数呈短柱状形态。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这些硬玉矿物的晶体边界清楚可见。豆种一般不透明,玉质较粗糙。某些带青色者,称为“豆青”或“淡豆”;带绿色者称为“豆绿”。豆种极普通,质量也较差,属低档品种。

(8)油青种。

油青种的透明度一般较好,玉质细腻,表面光泽似带油性。绿色较暗,颜色不纯,掺杂蓝灰色调,给人一种很沉闷的感觉。按色调细分又有“见绿油青”、“瓜皮油青”和“鲜油青”等,因市面上常见,属中低档品种。

(9)马牙种。

质地粗糙,玉石中矿物呈白色粒状,透明度差。用10倍放大镜能清楚看到绿色中有很细的一丝丝白条,虽然颜色较绿,但不够均匀,分布也不规则。马牙种很少用于做戒面,多做挂牌或指环等,价值不高。

6.翡翠的瑕疵与裂绺

翡翠内部瑕疵的多少以及裂绺的发育程度,对翡翠原料来说影响其成材率,对翡翠制成品而言则影响其完美度。翡翠的瑕疵有“黑斑”、“白棉”、“云雾”、“筋柳”等等,它们的成因比较复杂而且多样,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身矿物颜色深浅分布不匀而引起的。

(2)由共生矿物及蚀变矿物引起的,如长石、角闪石、辉石和沸石等。

(3)次生矿物如褐铁矿等沿裂隙分布而成。

翡翠中的瑕疵按其形状特征可分以下四种。

(1)斑点状:由黑色、墨绿色或暗绿色矿物组成的与周围翡翠的颜色有明显区别的斑点状瑕疵,称为“黑斑”或“黑花”,俗名“苍蝇屎”。其矿物成分主要是长柱状的角闪石矿物和短柱状的晶格中含Fe的辉石类矿物,如钙铁辉石、霓石等。此类黑斑与周围翡翠的界限明显,影响了翡翠的美观,称为“死黑”;还有一种“黑斑”是由深绿色的钠铬辉石组成的,其特点是有从斑点中心向边部扩散的绿色晕;斑点与周围翡翠的界限不清,称为“活黑”。

(2)云雾状:由白色的硬玉和沸石等纤维状矿物组成的云雾状或丝絮状瑕疵。俗称“棉”或“石花”,有时这些白色的“云雾”会浮在表面,降低了翡翠的透明度,行家称其为“白花盖顶”。

(3)筋柳状:翡翠形成早期的裂和矿物颗粒问的缝隙被次生矿物充填,胶结形成的筋柳状瑕疵,多为黄褐色或棕色,形如烟丝,俗称“石筋”或“石纹”。

(4)薄膜状:由黑色和棕黄色的次生矿物组成,主要矿物成分为赤铁矿或褐铁矿等。次生的氧化铁由翡翠的矿物晶隙呈面状渗入翡翠内部形成薄膜状瑕疵。此类翡翠看起来显得很“脏”,因而价值不高,常见于“香灰地”、“芋头地”和“狗屎地”等。

翡翠的裂绺是指翡翠内部存在的那些新的、无充填物的裂纹,它对于翡翠成品的耐久性有很大的危害。裂绺有大裂、小裂及大小裂并存,有裂纹的翡翠价值会大打折扣,尤其是高档货。裂绺对不同玉件的影响也有些不同,一般用做雕刻的翡翠,只要在设计工艺上能把裂纹遮掩住,使之不显露,则影响不大,所谓“无裂不雕花”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素身的翡翠,尤其是手镯,其裂纹是很难隐藏的,因此影响也就最大。

翡翠有无裂纹和杂质轻重代表了翡翠的完美度。若无裂纹,无杂质则为“完好全美”,价值亦高;反之若有缺陷,则要视其大小、形状和位置来决定其价值的高低了。优质高档的翡翠应当是完美无瑕的。

上一篇:翡翠戒指 下一篇:精美翡翠戒指(一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