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物的鉴定意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珠宝收藏与投资全书下卷》第267页(1817字)

许多珠宝的内部常包含有一些可独立存在的杂质,即所谓的“内含物”,或称“包裹体”,也简称“包体”。

对于大多数珠宝来说,内含物的存在是导致其净度等级降低的主要因素,被视为是珠宝的一种瑕疵。不过对于宝石鉴定,内含物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意义。

根据内含物与包裹它的“宿主矿物”(这里指宝石本身)形成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我们可以把内含物分为三类:

1.原生内含物

这是些比宿主矿物更早形成的物质,后来被比它们晚形成的宿主矿物所包裹。此类内含物大多是固体,有的还可以有较好的晶形。不同的宝石由于形成环境的差异,常会有不同的内含物。天然宝石的原生内含物多为与其形成有共生关系的其他天然矿物。如钻石形成于地球的深部,它就常常包含有反映地球深部环境的矿物内含物,如橄榄石、透辉石、石榴石、铬铁矿等等。相比之下,人造的合成宝石,由于形成在人工环境里,就不可能出现这些反映地球深部环境的内含物。但是,它却可能出现反映人工环境的原生内含物。如有的合成宝石中可以看到制造该宝石时所用的盛器-白金坩埚因高温熔蚀下来的残渣;有的可以看到用来促使人工晶体尽快结晶用的籽晶(或称“种晶”,一般来自同种天然矿物的小切片),等等。

2.同生内含物

这类内含物与宿主矿物的形成几乎同步。它们可以是固体,也常常是气体或液体,更可能是同时具有气液两相或气液固三相的内含物。同生内含物由于与宿主矿物同时形成,所以更直接地反映宿主矿物的形成环境。实际上那些气液内含物,大多就是形成该宿主矿物的“成矿溶液”。它对于宝石鉴定来说,也会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这是因为天然宝石包含的是天然含矿溶液的物质,而人工合成宝石包含的是人工配制的溶液或熔体。为了提高生产率,人们在人工配制的溶液或熔体中常加入一些触媒、催化剂或所谓的助熔剂,而此类物质在天然宝石中一般是不可能出现的。

3.后生内含物

这是一些在宿主矿物已经形成以后才形成的内含物。这种内含物有的是矿物晶体形成后,内部物质发生再分离的产物,如常见于星光红宝石中的金红石针;也有的是矿物形成后,因受外界作用力的影响而破裂,并有外来物质沿裂隙渗入,并沉淀在裂隙中成为后生内含物。天然宝石大多形成在遥远的地质历史时期里,形成后又被长期埋藏于地下,因此几乎不可避免地总是会有外界渗入的物质,形成后生内含物。而人工合成宝石大多缺少后生内含物。除非一些作假者为了能取得更好的蒙骗效果,故意制造一些后生内含物。另外,还要指出的是,一些人工染色珠宝的染色剂,也都是以这种后生内含物的形式出现。

综上所说,我们可以看到,内含物是具有十分重要的鉴定意义的。事实上,它们已成为宝石鉴定师们鉴别天然珠宝和合成珠宝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一些有经验的珠宝行家甚至可以根据内含物的特征,判断珠宝来自哪个产地。不过,遗憾的是,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的珠宝收藏投资者来说,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缺少可用于观测研究内含物的仪器——宝石显微镜,就使他们往往很难观测到具有鉴别意义的内含物特征。不过不要紧,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肉眼或放大镜的观察,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譬如,如果你看到的某颗宝石(尤其是那些较名贵的珠宝),其内部十分洁净,几乎没有内含物,你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是人工合成品。因为天然宝石形成于天然环境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使它们总是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内含物;而人造的合成宝石却是形成在人为的实验室或工厂环境里,人工的生产工艺又相对单纯,制造的配方中不会加入无用的杂质,这就使生产出来的合成宝石大多相对干净,缺少内含物,更不可能包含其他天然矿物的内含物。当然,这一”是否干净”的原则在使用时要掌握恰当的分寸,应该说它只能成为怀疑的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因为客观上还会有许多复杂的情况。所以,如果你遇到一颗内部十分干净的高档宝石,你就要千万小心,并请有关专家进行详细鉴定,免得失误。

上一篇:翡翠戒指 下一篇:钻石戒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