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人工处理品和代用品对市场的影响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珠宝收藏与投资全书中卷》第212页(1410字)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热的兴起,去海滨、原始森林、边寨领略大自然风光已成为当今的一种时髦。那些去了中缅边境的游客,在毫无翡翠鉴别知识的情况下,大多会买回不少的翡翠饰品,因为他们认为,翡翠产于缅甸,去中缅边境旅游可买到最“正宗”、“便宜”和最“好”的翡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殊不知,买回的这一大堆东西往往使他们非常失望,因为在拿到宝石检测部门鉴定的这些来自中缅边境或其他旅游景区玉器市场的所谓翡翠饰品,除了一部分低档的戒面、手镯或雕件是A货外,大部分都是翡翠的B货,甚至C货或代用品。

B货开始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由于B货处理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市场对翡翠需求的增加及高额利润的驱使,投入做B货的人越来越多,B货不但从我国香港地区扩展到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邻近国家的翡翠市场,更扩展到了美国的华人市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很多制假者从缅甸低价购进大量颜色差、斑晶结构较疏松的翡翠粗石料,制成B货后,将这些可与天然高翠相媲美的产品,重新返销缅甸市场,严重扰乱了缅甸宝石市场的正常贸易,造成了国际市场翡翠B货的泛滥。许多有着几十年经验的宝石商人、经纪人为此上当受骗,当然,最后受害的必然是广大消费者。

在国内市场上,由于各种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检测鉴定手段尚未建立或健全,玉器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少数不法商人以次充好,以假当真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有些着名的风景旅游胜地,导游与商家往往串通一气,将游客带到某家玉器商店,进店前每人发一张“优惠卡”(卡上有该导游与商店私下约定的编号,用以识别是哪个导游带来的游客,以便计算应该给这个导游多少回扣),店内戒面、手镯、雕件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价格看看也不贵,店后堂内设有加工厂,堆着许多翡翠石料,有师傅正在切磨、雕刻,游客可以随意参观,看着那青翠欲滴、细腻滑润的来玉戒面,以及质地通透,飘着翠色的B翠手镯,游客们会毫不犹豫地选了几件满意的,赶紧掏腰包付钱。

在翡翠的销售过程中,那些有信誉和有鉴定能力的商家,大多以顾客利益为重,坚持只出售用传统工艺加工的A货;而另一些商家在进货过程中,明明知道是B货,因为价格低或利润高的原因,还是将B货购进,或者因为没有鉴别能力,把B货当作A货购回,当这些商家再将这些B货出售给一般顾客时,除非顾客自己具有鉴别能力,否则商家是不会告知顾客这是B货的,因为一是担心顾客不能接受,影响生意;二是故意把B货当A货卖可以牟取更大的利润。

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何为B货,错误地认为A货、B货和C货只是质量好坏的差别,就像工业产品中的一等品、二等品或三等品一样;有些商家有意混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把B货说成是“B级品”,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常被蒙在鼓里,买了B货也不知道。

总之,翡翠B货、C货和翡翠代用品的大量出现,给翡翠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一方面损害了许多正常经营者的信誉,一些专卖A货的商家对此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也使消费者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很多消费者想买而不敢买。最终影响了市场和消费者购买翡翠的信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