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历史与文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珠宝收藏与投资全书中卷》第142页(1773字)

珍珠,英文为Pearl,源于拉丁语Pernnla,意思是“海之骄子”。珍珠和其他宝玉石不同,浑圆成型,色彩柔和,珠光照人,洁白清丽,不需琢磨加工就是一件漂亮而珍贵的饰品。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类的珍爱,人们把珍珠誉为宝石“皇后”,是宝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六月份的生辰石和结婚三十周年的纪念物。人们对珍珠的利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海岸、河边捕寻食物时,就发现了珍珠,把珍珠当作饰品,作为消除灾难、驱邪逐鬼的神物和一切美好的象征。据《海史·后记》记载,我国新时器时代禹帝定“南海革玑珠大贝”为贡品,说明中国采珠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是世界最早发现、采捕和使用珍珠的国家之一。

早在秦昭王时就将珍珠与玉并列为“器饰宝藏”之首。在当时,一串圆形珍珠项链几乎是一笔无可比拟的巨大财富,可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物品。在古人心目中,珠和玉的价值远胜于黄金。珍珠不仅是帝王贵族财富和权势的标志,更象征着家族的荣耀与地位的神圣。正因为如此,珍珠成为帝王贵族的专享之物,是其统治地位的象征。如在《大戴礼记·劝学》中曰:“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百姓藏布帛。不然,则强者能守之,知者能秉之,贱其所贵,而贵其所贱;不然,矜寡孤独不得焉。”其意即珠和玉均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只有天子才能收藏拥有,诸侯只能拥有金石,而士大夫应该拥有犬马(牲畜),老百姓拥有布帛(生活用品),否则就会贵贱不明、等级不分。

中国是最早利用河蚌来采收和养殖珍珠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经”中就有关于珍珠的记载;在宋代已开始人工养殖珍珠,并把养殖的方法传到日本和其他国家。到了13世纪,已有人用铝或锡制成菩萨形状放入蚌体内,形成奇异的菩萨形珍珠。我国广西合浦素有“珠城”之称,其产珠之多,以致合浦白城城墙全用珍珠贝筑成。近几年来合浦珍珠扩展到海南广东一带,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珍珠的重要基地。淡水珍珠养殖业发展更快,过去只是渔业的副产品,现已发展为专业养殖,目前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湖南安徽江西四川等地,占全国总产量的90%,居世界首位,并在浙江诸暨和江苏苏州两地形成珍珠交易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珍珠大户,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珍珠的玲珑雅致和晶莹瑰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它是水中特有的宝贝和艺术品,是大自然慷慨丰厚的赐予,自古以来就是珠宝群体中的佼佼者。它的形成一直蒙着层神秘的面纱,古人认为珍珠是“日月的精华”或“神女的眼泪”,这些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科学总是经历神秘、启蒙、认知的过程,而人们对珍珠形成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珍珠生长在河蚌或珍珠贝这种软体动物的体内,其形成起源于珠核,珠核可能是一个微小的海洋生物、一个寄生虫或一粒细砂,甚至是软体动物体内的不良组织。一般情况下,正常生活的软体动物是不会形成珍珠的,只有当软体动物生长环境中的异物(如砂粒、寄生虫等)侵入到其体内的外套膜组织中时,外套膜的结缔组织和表皮细胞受到刺激并分泌出珍珠层,逐渐将外来物一层层地包裹起来并形成同心球状珍珠,随着时间的推移,珍珠慢慢长大;若侵入软体动物的外来异物紧靠或粘于壳壁上,通常不能形成游离于结缔组织中的珍珠囊,外表皮细胞不断向外来物分泌珍珠质后逐渐长大,并附着在壳壁上,就形成了附壳珍珠。另一种情况是动物体内并没有外来物的侵入,而是因外套膜的表皮本身发生病变使细胞增殖,或因受伤细胞脱落,部分外表皮细胞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一个小的珍珠囊,珍珠囊中的表皮细胞会腐败气化,形成不规则空洞。随着珍珠质的不断分泌,就形成天然无核珍珠。珍珠在生长过程中不但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珠母贝种类、大小和珍珠在软体动物中的生长环境等的影响,珍珠的外形多种多样,尺寸变化也很大,从几乎看不见的尘状小珍珠到一颗几十克拉重的大珍珠。形状除圆形外,还有椭圆形、梨形、水滴形、纽扣形、异形等。规则形状的珍珠一般在结缔组织和内表皮中形成,不规则形状的珍珠一般在外表皮层中形成,疤状、纽扣状的异形珍珠一般附于壳壁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