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宗教名胜》第370页(633字)
在今甘肃天水市天水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山中。
因山峰如农家积麦之状,故名麦积山。石窟和佛寺始建于后秦,西魏文帝时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皇后乙弗氏薨,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阁;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又屡加增凿,成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历代开窟造像在距山基20一30米、70-8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层层相迭,上下错落,密如蜂房。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地震,崖面中间塌毁,窟群分成东崖和西崖。
现东崖保存有各代洞窟54个,西崖存有140个,共计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躯,壁画1,300多平方米。其中泥塑有高浮塑、圆塑、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端庄的佛,犹如头上无冕旒的世俗帝王,侧侍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含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眉开眼笑,有的俊俏活泼,向人们招手致意;从高约16米的阿弥陀佛,到0。
1米小的影塑,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儿,无不精巧细致,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泥塑上彩而不重彩,被誉为“塑像馆”。石窟形制完全按我国民族建筑形式开凿,方型、平顶,前壁开门,两侧开龛的房屋建筑为崖阁式。登上高70余米的上七佛阁(俗称“散花楼”),居高临下,扬手撒花,花随着上旋气流越飘越高;加之峰峦重迭,碧波如海,与蓝天相接,冬暖夏凉,秋季细雨霏霏,世称“麦积烟雨”,被誉为天水“八景”之首。